百卌险工 三次蜕变

——写在南坦险工荣获首批黄河水利遗产之时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4-28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4月28日讯    2025年3月14日,黄委公布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南坦险工成功入选。这座始建于1855年的险工,历经140年沧桑岁月,矗立于“黄河咽喉”之处,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像一位默默的讲述者,将齐河治黄故事向世人诉说。

时间的意义,远不止长度可以衡量。回溯南坦险工的进化史,有静水流深,有波澜壮阔,从“红心一号”诞生的奋进起点,到文化广场耸立的精神象征,再到新时代提档升级的崭新地标,一路见证着“红心一号”精神如何生生不息,照耀着齐河治黄事业的前行之路。

图:南坦险工新貌

“红心一号”诞生的奋进起点

没有昂扬的斗志,便没有卓越的蜕变;没有艰苦的探索,便没有伟大的创造。

20世纪70年代以前,南坦险工与其他防洪工程一样,静静的坐落在黄河岸边,默默的守护着沿黄百姓。然而“红心一号”的诞生,赋予了南坦险工非凡的意义。1970年2月,正值严冬,南坦岸边风雪交加,造船组成员顶着寒风、冒着霜雪,凭着仅有的一部电焊机、两个氧气瓶和几把大锤,大胆钻研、修旧利废,用“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雄心壮志,憧憬着心中吸泥船的样子。当垫起的方木当做了船台,十几磅的大锤摇身成了压平机,赤膊上阵的人们代替了起重设备,坝头上的铁锤声、电焊声、吆喝声不绝于耳,诉说着治黄人的艰辛和不易。5个月后,黄河上第一支铁壳吸泥船破土而出,9月,在齐河南坦下水试验运转成功,翌年正式投产。很快,这项简便而实用的技术成果以燎原之势在鲁豫大地上掀起了机械淤背固堤的热潮,并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也让“艰苦奋斗、爱岗奉献、敢为人先”的“红心一号”精神散发出耀眼光芒。

图:“红心一号”吸泥船在南坦险工下水

“红心一号”的诞生赋予了南坦险工特殊的意义,南坦险工自此完成第一次蜕变,它不仅仅只是一处普通的防洪工程,更是齐河治黄人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

文化广场耸立的精神象征

春华秋实,三十年时光沉淀;岁物丰成,三十年精神传承。

时间来到2008年,山东引黄放淤固堤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30周年纪念大会在齐河召开,同时在当年造船厂所在地南坦险工修建红心一号文化广场,设立黄河之星主题雕塑。广场相继获评黄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并在2019年被命名为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示范点。

在每个熠熠闪光的荣誉背后,折射出的是齐河治黄人身上敢闯敢干的信念、一往无前的姿态和脚踏实地的干劲。

第二次蜕变,水工程与水文化深度融合,“红心一号”精神有了展示载体,让南坦险工更具文化色彩。

新时代提档升级的崭新地标

河地融合助力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开辟崭新道路。

2022年,齐河黄河河务局深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化“河地融合”,积极争取地方支持,由地方政府投资对南坦红心广场进行改造提升。

图:改建后的红心广场

俯瞰改造后的广场,宛如一条吸泥船矗立在南坦险工,如今的红心广场已成为驻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入选山东省水旅融合精品线路,成为集防洪、生态、文旅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遗产,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是展示黄河文化的重要窗口,也让红心一号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南坦险工就此完成了三次蜕变,成为了齐河黄河的崭新地标。

除了南坦险工,齐河黄河还有12处百年古险工,而今都焕发新生。阴河险工的法治主题文化广场,谯庄险工的防汛抢险演练基地、豆腐窝险工的安全主题文化广场等主题广场相继拔地而起,让百年险工与治黄文化深度融合,聚力打造治黄文化新高地。2024年,齐河黄河河务局高分通过水利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再次证明了这些百年险工依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依然是黄河防洪保安的铜墙铁壁。

百年险工,三次蜕变,140载风云激荡,南坦险工作为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巍然矗立在黄河岸边,“红心一号”精神在时代的洪流中熠熠生辉,化作奋发向上的无穷力量,永远激励齐河治黄人破浪前行、接续奋斗。(文:孙一鸣  邹奇彤  图:杜长青)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