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5月15日讯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间,高青黄河河务局迎来了一年一度春季工程管理的“主战场”。高青黄河人秉持着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作为,多管齐下,全力为黄河的长治久安保驾护航,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守护黄河的壮丽篇章。
智联星河 科技赋能开新局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立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高青黄河河务局勇立潮头,紧紧把握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机遇,踊跃投身于数字孪生科技治河的时代浪潮之中,开启了科技治河的新纪元。
“我们不能满足于实现了‘三个全覆盖’,还要努力提高巡查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在科创基地召开的调度会上高青黄河河务局副局长赵运动如是说。说干就干,该局立即派出相关人员外出学习数字孪生的经验和做法,增加安装3处无人机机场,实现了所辖流域内无人机自动化全覆盖,达到无人机自动起飞作业、自动返航充电、实时影像数据自动回传归档的目的,有效提升了巡检效率,满足了 24 小时多场景作业需求。
图:无人机场布设(陈智 摄)
然而,先进设备到位只是第一步,让一线人员熟练运用才是关键。为此,该局及时组织开展无人机机场及平台培训,力求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培训期间,技术人员深入浅出,细致入微地讲解无人机机场的结构组成、原理机制、安全操作规程以及操作平台的功能特性与应用方法,为学员们搭建起全面且扎实的知识体系。实践环节更是精心设计,依据各管理段的实际工作需求以及所处地域的地理特点,量身定制实地操作演练项目。
图:职工用手机操作无人机场(葛胜飞 摄)
现如今,高青黄河河务局在 “天空地水工” 立体巡查感知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方面成效显著,该体系全面覆盖黄河高青段,构建起严密的监测网络,监测精准度与覆盖面均得到有效提升。参与培训的一线职工道:“以前外出巡查一趟,耗费时间长,还容易有遗漏,现在坐办公室用无人机在空中飞一圈,高清影像立马传回来,效率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哩!”
水润青禾 河地携手护春灌
春风拂过黄河岸,改建一新的马扎子引黄闸闸门徐徐开启,奔腾的黄河水顺着焕然一新的输水渠涌入田间。高青引黄灌区的冬小麦迎来改建工程完工后的首次春灌,在刘春家引黄闸同步奏响的“黄河大合唱”中,2025年高青黄河春灌正式启幕。
图:春灌农田
入春以来,高青县持续干旱少雨,加之气温回升迅速,土壤失墒加快,小麦等越冬作物进入拔节关键期,农业用水需求持续攀升。“以前浇30亩地要忙活三四天,现在一天半就搞定!”在黑里寨镇麦田里,种粮大户指着汩汩流淌的渠水感慨。这份“浇地加速度”,源自高青黄河河务局工程管理科的全程护航。
面对严峻的春灌形势,高青黄河河务局坚持“早部署、早行动”原则,积极构建多部门协作机制。联合水利、农业部门开展“春耕问诊”,通过20余次现场调研,绘制出覆盖65万亩麦田的“饮水路线图”,科学制定分时段、分区域供水方案,确保闸门启闭调度与灌区用水需求精准对接,实现春灌用水“开闸及时、水量充足”,让黄河水直抵田畴末梢。
目前,高青黄河河务局正密切监测灌区土壤墒情变化,确保首轮春灌顺利完成,全力保障夏粮生产关键期用水需求,为打造黄河流域节水型灌区示范区持续发力,新涵闸涌动的春水,奏响了一曲河地携手的春之圆舞曲。
绿植新韵 生态添彩固堤岸
春染河堤柳色新,正是植绿好时节。三月初春,高青黄河河务局锚定生态廊道建设目标,以“精、实、联”三维发力,铺展“万里黄河最高青”的新图景,今春已完成植树绿化1600余亩,栽植海棠、元宝枫、红叶石楠等特色苗木1.2万株,绘就黄河岸边姹紫嫣红的生态画卷。
谋篇布局,抢占先机。高青黄河河务局工程管理科早早地研究制定了详细的植树计划,结合本地生态特点,科学规划了多种特色树种,力求在河岸、路旁等地,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彩色画卷。
图:植树节植树活动(张琼琼 摄)
该局多次召开植树工作推进会,明确每一项具体任务,细化植树责任分工,强调专业技术要求。分管领导深入一线,现场督导,确保植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位,实现全方位、全链条的精细管理;联合市直、县直各部门及单位,共同开展“补植复绿展行动,植树节时绿渐浓”植树节活动。大家齐心协力,一同栽植了红梅、垂柳等各类树苗,以“河地融合”的创新模式,共同打造生态廊道。
“这树啊要再晚一天种,海棠可就开不了花嘞!”工程管理科科长魏强在紧锣密鼓的海棠树栽植现场急切道。正是在这样的积极推动下,今年春季,高青黄河河务局圆满完成了植树绿化任务,为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了坚实力量。通过强化后期养护管理,确保树株成活率,将植树成果牢牢巩固,让黄河沿岸的绿意一年更比一年浓,为构建黄河生态安全屏障铺就了坚实的基石。
图:高青黄河百里生态廊道项目 (张琼琼 摄)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高青黄河人将继续砥砺奋进,不懈探索创新,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严谨的态度,为高青黄河的岁岁安澜全力以赴,推动高青黄河工程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书写黄河治理的崭新辉煌篇章。(李佳纯 张琼琼)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