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安澜背后的“无名”守护者

——梁山管理局马坊管理段调水调沙工作侧记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7-18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7月18日讯   大河汤汤,泥沙俱下。当小浪底水库闸门再度开启,裹挟着磅礴水势的巨浪奔涌而下,黄河下游迎来一年一度的“大考”——调水调沙。梁山管理局马坊管理段十余名干部职工,以河为令,用脚步丈量堤防,用汗水浇灌职责,在十几天昼夜的坚守中,书写着属于黄河守护者的动人篇章。

枕戈待旦:精密部署织就安全之网

“段长,上级指令到了!”职工许新港急匆匆推开办公室的门,手里攥着一份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文件。段长陈良一把接过,目光迅速扫过纸面,眉头微微皱起:“调水调沙开始了,时间紧,任务重,马上开会!”

10分钟后,会议室里挤满了人。陈良的声音沉稳有力:“这次调水调沙,咱们段负责国那里险工的5处坝头与15公里的围坝,必须确保万无一失。责任到人、巡查到点、预置到岗、值守到位——谁的地段出了问题,谁负责!”他递给每人一张“明白纸”,上面详细标注了巡查重点和应急流程。

图:职工探摸根石

散会后,职工孙明庆蹲在堤防根石台边,手里的探杆一寸寸往下探。“深度不够,再往下!”他对身旁的年轻同事说,“根石台是堤防的‘脚’,脚不稳,堤坝能稳吗?”烈日下,他的汗水顺着下巴滴在石头上。

洪峰砺剑:昼夜坚守守护大河安澜

深夜,值班室里灯火通明。老职工祁由伟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水文曲线,突然拍了拍桌子:“大流量预计凌晨5点多过境,国那里险工是顶冲点,得加派人手!”洪峰前锋如期抵达,巡查队员们的身影如同钉子般牢牢铆在了大堤之上。烈日炙烤下,汗水瞬间浸透工装,紧贴后背;深夜里,寒露凝重,唯有手电光束在墨色中划出坚定轨迹。他们手持探杆与记录本,严格按照预案划定的“网格”,一遍遍徒步巡查,目光如炬,不放过堤防根石、坝头的丝毫异动。脚步,是他们最忠诚的伙伴;堤线,是他们最坚实的阵地。

图:联合执法巡查

除了传统的人工巡查,无人机腾空而起,搭载的高清镜头将河道全景、工程全貌、滩岸变化尽收眼底;智慧防汛平台大屏幕闪烁着实时水情、工情信息。视频监控镜头如同不倦的哨兵,24小时扫视着关键河道断面和工程节点。水位、流量、含沙量等关键数据从自动监测站源源不断汇入,为精准决策提供着“最强大脑”。老职工李明勇感叹道:“现在科技就是好,让巡查无死角!”

图:利用无人机巡查险工

此外,马坊段职工还与水政科人员联合巡查,加大执法巡检力度,在维护调水调沙期间良好河道水事秩序的同时,积极开展水安全宣传教育,引导沿黄群众自觉增强安全意识,主动远离河道危险区域。人防、技防、联防,共同织密守护大河安澜的立体防线。

砥定安澜:泥沙驯服惠泽苍生

数日鏖战,黄河水势渐缓。马坊段的会议室里灯火依旧,一场热切的复盘会正在进行。“预警信息传递环节还可以再优化提速!”“新配的探杆操作手感欠佳,需要反馈改进...”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毫无保留地分享着实战中的观察与思考。

老职工祁由伟认真记录着每一条建议,待发言稍歇,他沉稳总结:“这次大伙儿顶住了压力,干得漂亮!但黄河的‘脾气’深不可测,容不得半点松懈。下一次,咱们的预案要更细,反应要更快,准备要更足!”一条条源自实践的切身体会,凝结成沉甸甸的经验教训,被郑重写入总结报告的字里行间,化作迎接未来更大挑战的坚实底气。

图:巡查人员观察河势

夕阳西下,洒在渐归平静的河面上。职工徐明峰脱下沾满泥浆的胶鞋,揉了揉酸痛的腰背,望着脚下温顺流淌的河水,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轻声道:“干了20年了,每次看到黄河这样安安稳稳地流过去,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许新港  王新宇)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