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数”笃行 智绘安澜

——高青黄河河务局“四驱联动”推动工程管理信息化提质增效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7-18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7月18日讯   高青黄河河务局聚焦工程管理效能提升,探索构建“人员、设备、制度、数据”四驱联动工作新模式,全力推动工程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为守护黄河安澜注入强劲智慧动能。

人员驱动,结构优化强支撑

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资源。局党组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专题调度破解难题。

针对基层信息化力量薄弱环节,科学优化管理段人员结构。近三年,管理段35岁以下青年职工占比由20%提升至40%,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由28%跃升至61%,人才梯队结构显著优化,有效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

图1

新入职马扎子管理段的四川大学研究生王小文说:“局里配备的视频监控、无人机等信息化设备操作便捷、效果直观,提升了我们新入职人员的上手速度和工作效率。”

设备驱动,立体感知拓覆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巩固“三个全覆盖”成果基础上,针对监控盲区、巡查效率等瓶颈,该局积极争取资源,拓展感知触角。

一方面,借力重大涉河项目,协调新增监控点位,填补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前瞻部署“飞行覆盖网”。通过调研学习与合作,高效完成3处无人机机场建设调试,建成后迅速组织专业培训,实现9处河道整治工程、46.92公里重点堤段自动化巡查全域覆盖。

图2

无人机按预设航线自动作业、回传影像、归航充电,显著降低人工巡查成本。无人机与视频监控、人工巡查高效协同,“天空地水工”立体感知网络覆盖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制度驱动,精细管理保效能

为确保信息化设备高效、规范、安全运行,该局坚持制度先行。局领导在工程管理现场交流会上动员道:“在实践中检验制度效能,用精细管理保障设备运行的安全高效。”

图3

无人机机场建成后,该局同步制定出台《无人机机场运行管理办法》,构建了“县局统筹、归口管理、专人负责”三级责任体系,针对九大类场景实行航线分级分类管理,明确频次,科学调配资源,全方位保障巡查效能与设备安全。在要求调整后,及时更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智能管理平台使用规范》,优化“立体巡查-问题处置-记录归档-督导检查”闭环流程,县局每周检查提醒,用量化指标确保规范落地见效。

规范运行以来,成效显著,累计完成巡查任务13905个,高效处置587项重要问题,无人机安全飞行2243架次、545小时,动态更新500GB影像资料,为工程管理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

数据驱动,算法赋能挖潜力

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激活沉睡数据,释放智能动能。高青黄河河务局深刻把握这一核心,将智能技术深度融入业务场景,以数据驱动管理效能的全面提升,着力挖掘工程管理提质升级的新潜力。

该局坚持双管齐下,深化智能应用。一方面,向内深挖平台潜能: 在监控巡查上,将传统“一键循迹”升级为多点位智能“接力巡检”,增设电子围栏远程喊话覆盖区,并联动“亮化工程”实现夜间“一键点亮”,有效扫除监控盲区,构建起全天候智能巡查网。在无人机应用上,建立“自动起飞-云端建模-智能分析-生成报告”全流程自动化作业闭环,定期更新工程二三维数据底板;重点突破AI模型应用,成功实现河道断面高精度自动提取、坡度智能计算等进阶分析功能。

图5

另一方面,向外借智聚力攻关: 积极与省局信息中心协同,引入主溜线识别、冰凌识别、水尺智能读数等多项实用算法,部署了“智能坝岸卫士”根石走失监测预警系统,为工程安全筑牢智能防线。

刘春家管理段段长杨忠刚对此深有感触:“模型断面提取精度达到了厘米级,验证结果可靠,这技术实实在在地帮我们精准掌握了工程底数,是局里推动智能落地的硬成果。”

展望未来,该局将持续深化“四驱联动”机制,不断拓展智能应用场景,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全面提升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努力锻造善用信息技术的新时代治黄队伍,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的高青智慧与力量。(陈智)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