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7月28日讯 当“黄河下游将出现一次明显降水过程”的预警传入东阿黄河河务局大桥管理段值班室,“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的弦骤然绷紧。这支黄河岸边的基层队伍迅速行动,以专题部署细化防御责任,用科技巡检探查工程隐患,靠堵疏结合筑牢安全防线,在风雨交织中为黄河防洪工程筑牢坚实屏障。
专题会议“细”部署
“黄委启动洪水防御四级应急响应”“山东黄河河务局启动IV级响应”“聊城黄河河务局、东阿黄河河务局就强降雨防范有了最新安排部署”……一连串红色预警信号在值班室电脑的屏幕上跳动。
东阿黄河河务局大桥管理段高度重视,通过晨会专题部署此次强降雨防御工作。该段负责人神情严肃,目光扫过每一位参会人员,强调此次强降雨的严峻性:“‘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这场强降雨可能带来诸多雨水毁风险,对防洪工程安全是一次较大考验。
晨会中专题部署“七下八上”强降雨防御
“未来三天,日降雨量可能突破80毫米,淤区被坡、险工坝顶、上堤路辅道两侧都是本次强降雨防范的重点风险点。对重点风险点要提前预判,拉设警示标识,确保人员及工程安全”该段负责人指着大桥段防洪工程图说道。
对重点监测堤段拉设警戒线
7月22日上午的专题晨会,没有多余的客套,直接进入“清单式”的安排部署,要求全段职工要认真按照班坝责任制要求对重点隐患点加密巡查,尽全力减少雨水毁对防洪工程安全带来的损坏。
科技巡检“辨”隐患
暴雨如帘,狂风裹挟着豆大的雨点砸向河面,激起的水花模糊了堤岸的轮廓。泥泞的道路让人工巡查举步维艰,这时,无人机的嗡鸣划破雨幕。巡查小组抓住雨停的间隙,操控无人机沿工程区域低空掠过,高清摄像头如鹰隼般捕捉着坝坡的每一处细节——一处细微的滑坡痕迹、一道悄然扩大的裂缝,都被无人机精准的记录下来。
无人机对重点坝岸进行低空巡查
监控室内,屏幕上的画面不断切换。三处险工工程、两处控导,以及15余公里的堤防都在44处高清摄像头的监视下。高清摄像头如同警惕的眼睛,聚焦着险工坝顶、上堤路辅道等关键部位。
值班室人员借助视频监控系统进行雨毁排查
值班人员紧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记录:“井圈险工X号坝发现浪窝”“康口险工X号坝排水沟有冲刷”。无人机与视频监控的协同,构建起“空中+地面”的立体监测网,将传统巡查需要6小时完成的任务压缩至90分钟,为隐患处置赢得了黄金时间。
科技赋能让工程巡查更智能、更高效。恶劣天气下的快速高效普查,不仅检验了紧急状态下的技术应用能力,更凸显了信息化手段在黄河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堵疏结合“筑”防线
“视频监控巡查发现毕庄险工坝坡土石结合部被雨水冲坏,需采取措施避免进一步扩大。”
“山东黄河抢险展演基地存水较为严重,排水口有杂草异物堆积,需人工现场清理。”
该段结合最新情况进行了下一步工作部署:“据天气预报分析,强降雨还将持续,我们要赶在下一场降雨之前将排查到的雨毁隐患进行有效圈堵,对堵塞的排水沟进行清理,并设置警示标识提醒行人注意安全”。
对排水管道口堆积物进行清理
经过数小时的奋战,工作人员完成了对所有隐患点的排查和初步处置工作。虽然大家都疲惫不堪,但想着自己的付出可以有效避免雨毁进一步扩大,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暴风雨过后,他们来不及修整,手持测量工具,铁锹,继续奔赴各个隐患点,用卷尺、测绳等工具,仔细测量坍塌的长度、宽度和深度,详细记录数据,以便制定科学的修复方案。
在此次迎战“七下八上”强降雨应对过程中,东阿黄河大桥管理段充分展现了专业的应急处置能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专题会议的紧急部署,到无人机视频监控的科技排查,再到人工堵疏防范扩大的精准处置,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扣,有条不紊。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基层治黄人的初心与使命,用行动证明了暴风雨中守“堤”人坚守与担当。(王传生 孙文佳)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