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7月29日讯 大河汤汤,奔涌向前。锐意创新,泼墨挥毫。
2025年上半年,长清黄河河务局守正创新,在工程精细管护中坚守安澜根本,于林下沃土里培植绿色动能,在文化传承中激荡时代新声,一幅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治黄新图景,在长清黄河臂弯间渐次展开。
精管智护,绘美生态新廊道
绿草如茵的黄河岸、整齐挺拔的行道林、清晰醒目的标志牌……长清黄河整洁、规范、绿意盎然的工程面貌,在省局汛前工程管理检查中赢得通报表扬。
桃园控导工程航拍(张琦琦 摄)
“节点”滴灌,精管焕底色。瞄准控导工程不同时段的养护重点,将工程管理织入时间脉络。春风催绿,除草队伍高效清除高杆杂草与临河坡滋扰;汛期将至,雨毁痕迹被及时抚平,关键点位同步悬挂各类安全警示条幅。应时而动、对症下药,守护工程安全、整洁、有序的“精气神”。
专业“塑颜”,绿廊展新姿。创新引入济南市园林局专业养护团队开展苗木专项防治,消除病虫害隐患,抢抓春季黄金期,栽植国槐等9900余株,完成计划比例198%,打造绿意葱茏、防护更优的高标准生态廊道。
智慧赋能,精细贯全程。视频监控定点值守,“空中哨兵”无人机巡航广域覆盖,工管科与管理段联合开展的季度集中巡查实现“天地人”协同。核心手册“三册一表一台账”规范更新,工程基础及监测数据系统整合、悉数上传“水利工程运行维护智能管理平台”,实现家底“一屏清”。
长清黄河工程,正以更安全规范的坚实底色与绿意盎然的新颜,稳健守护着母亲河安澜。
艾草摇曳,激活绿色新动能
昔日寂静的控导工程林下空间,正悄然变身“聚宝盆”。上半年,长清河务局创新思路,在小侯、顾小庄、下巴三处管护林下开辟30余亩艾草试验田,探索出一条林下生“金”、生态增效的新路径。
查看艾草生长情况(周晓 摄)
精耕细作育沃土。针对林下土壤特性,工作人员下足“绣花功夫”:开展深度翻耕破除板结,彻底清除杂草碎石,并科学规划排水沟渠,成功打造透气透水、无积水隐患的优质“温床”。
抢抓农时科学种。抢抓关键种植期,特邀艾草专家现场指导,精准设定株行距保障生长空间。高效组织人力,严格按规范将30万株艾草苗植入沃土,为丰产打下坚实基础。
精细管护见成效。田间管理凸显“精心”:定期除草浇灌,对顽固杂草坚持人工拔除,保持土壤疏松透气,保证艾苗生长有充足的养分、水分和阳光。科学管护换来硕果盈枝——目前艾草长势旺盛,叶厚茎壮,成活率高达98%,绿意盎然,充满生机。
“绿金”可期模式新。首轮丰收近在眼前,预计8月底将迎来首轮丰收。这片试验田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其年可收割2-3次的经济前景,以及验证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成功模式:从土壤改良、科学种植到精细管理,形成了一套激活林下空间、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长清方案”,为黄河沿岸绿色发展点燃了新希望。
IP跃动,跃出文化新魅力
以文化凝聚力量,以品牌提升影响力。长清河务局深耕“河韵长清”文化品牌,创新宣传形式,丰富文化载体,让悠久的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体系构建夯实品牌根基。持续完善“河韵长清”黄河文化品牌体系脉络。精心策划“奋斗在春天里”专题宣传展现干部职工昂扬风貌;策划“探寻黄河文化·小鲤带你看长清黄河文化”青年实践活动,以青年力量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特别推出“长小鲤跃四季”二十四节气海报系列,将传统节气文化与长清黄河特色巧妙融合,以新颖视觉持续强化“长小鲤”IP形象认知,使其成为传递长清黄河温度的重要文化符号。
“长小鲤”手办模型(杨淑婷 摄)
创意表达拓宽传播半径。积极拥抱新科技、新媒介,研创推出10余款特色文创产品,其中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长小鲤”手办模型等作品,以其新颖设计和互动性,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宣传节点引发沿黄群众热烈反响,大大提升了长清黄河文化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同时,坚持“走出去、学回来”,组织骨干力量赴台前、范县等兄弟单位“取经”,在思维碰撞中拓宽黄河文化发展的想象空间。
赴兄弟单位参观学习(孙智盛 摄)
从平面宣传到多维互动,从内部深耕到外部拓展,长清黄河文化品牌的影响力穿透时空,浸润人心。
奔涌不息,奋进不止。智慧与汗水交织的画卷依然在铺展,长清黄河人将在万里黄河图上奋力书写更加辉煌的长清章节!(杨淑婷)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