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月20日讯 季风周而复始,砂砾堆积成土,黄河贯通东西。黄河文化的缔造和传承一如黄河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2024年,山东黄河河务局从传承出发,秉持创造之心,激发山东黄河文化内生动力,与古为新,匠造精品。
溯源——循此苦旅,以抵繁星
水文化遗产普查系统
2024年,山东黄河河务局追寻历史记忆,盘点梳理了194项遗产分布和实际情况,确定可实施调查收录遗产178项,报送黄委。按照“市级自验、省级分验”工作原则,省市县三级联动,逐级把关、动态审核、查漏补缺、一体推进,完成可收录遗产报送率100%。通过黄委审核并入库139项,其中水利工程遗产类132项、红色水利遗产类3项、史籍史料类4项。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遗产调查效率,山东黄河河务局设立遗产调查时间节点,全局一盘棋,组织开展线上技术指导,点对点培训,扫除技术盲区。各市局组织精干人员开展调查,同步推进,组织精干人员参与现场勘测、测量拍摄、资料整理,确保申报质量。实地调研,对不在清单内但可调查的水利遗址逐项摸排,主动联系属地档案馆、博物馆、遗产属地管理单位,通过网络查询、走访调研等形式,逐项沟通落实。
循此苦旅,以抵繁星。经过种种努力,我们才终于看到这一百余项文化遗产重回视野。它们如同一粒粒承载故事的“时间胶囊”,向我们诉说着曾经的繁荣,将悠远岁月中的山东黄河文化带到我们面前。
新质——数字黄河,云上相遇
今年,山东黄河云上展馆正式上线,并荣获黄委科学技术奖。它将黄河治理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致力实现山东黄河治理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山东黄河云上展馆
云上游黄河,山东黄河文化地图、网上展厅、四季黄河等模块,利用VR、三维建模等技术,在云端沉浸式展示黄河工程、瑰丽风景与遗址遗迹。
云上读黄河,电子书库、文艺作品、文化遗产台账等模块,分类展示了山东黄河文化建设成果,打造了用户个人的文化数据库,推动山东黄河文化成果资源的共享与应用。
云上约黄河,预约研学与个人中心等模块,实现了山东黄河文化活动的线上参与和交互,进一步扩大了文化科普推介活动的受众参与面。
奔流不息的黄河、连朝接夕的黄河治理,凝成山东治黄文化的结晶;而这些文化的结晶,又在云上展馆中与数字技术融为一体。将文化与科技融合,激发山东黄河文化的新质生产力,也是在拥抱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未来。
器来——岁月留痕,矢志不渝
“黄河河工”传统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传承之道,在技更在人。在沿黄人民群众除水害、兴水利的过程中,创造出黄河河工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高超技艺的智慧结晶,是工程美学的艺术体现,更是民族精神的技术载体。2024年,黄河河工技艺在山东黄河河务局的积极申报下,成功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黄河号子队展演
黄河河工作为黄河治理文化的缩影,无论从活态传承上还是精神继承上,都有非凡意义。决溢疏堵、修防整治,诠释着百折不挠的中华风骨,熔铸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兴文继学、丰富曲艺,劳动人民将河工工作与俚曲创作相结合,形成了韵律感十足、唱词腔调地域特色浓厚的“黄河号子”;转化实物、彰显韵致,黄河河工技艺打造的黄河防洪工程,雄伟壮丽、气势磅礴。
传统治河技艺展演
器如人生,修器如修身。非遗传承背后是兢兢业业的非遗传承人们身体力行、矢志不渝的热爱和“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他们把个人梦融入家国梦,用丰盈的黄河文化点缀人间烟火。非遗的传承,仿佛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接力赛”;因为前人的薪火相传,我们才得以在今天抚摸它的脉络,感受那时的温度和历史的韵味。
有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大家有法,曲工有节,治河有术。怀着对优秀传统治河技艺和现代治河技艺的礼敬,2024年,山东黄河河务局“大河”系列文化丛书的第三部——《大河技艺》应运而生。
《大河技艺》聚焦堤防技术、埽工技术、防汛抢险技术以及修防管理经验等优秀传统治河技艺,以及机淤固堤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治河技艺,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让古老的治河技艺重焕新生,让现代的治河技艺点亮未来。
《大河技艺》印刷出版
透过《大河技艺》,我们看得到仁人志士凝心筑牢千里屏障的筚路蓝缕,看得到黄河埽工护堤塞决的坚挺脊梁,看得到风急雨骤抢险战洪的逆行身影,看得到黄河治理夙夜谨念的千秋吟唱。一个个心系安澜的技艺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夯筑之声,交织成弦歌不辍的动人音符,描绘出物阜民康的盛世气象。
字里行间,记录山东黄河的传统文化;章节段落,再现大河技艺的卓越风姿。继承先辈丰富的技术遗产,温故知新、古为今用,书籍的编纂,也是文化的书写。
黄河河工技艺研学
在过去的2024年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源远流长的山东黄河文化,在新时代走出了自己守正创新的道路,而且越走越宽,越走越好。与古为新,匠造精品;因为我们坚信,看得到多远的过去,就能创造多远的未来。(董迪)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